科学研究

“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理论重构”学术沙龙综述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4-05-19

2024年5月17日上午,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建院46周年学术周举行了第二场学术沙龙,沙龙主题是“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理论重构”。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华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教授,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原校长朱崇实教授,《中国高教研究》副主编王者鹤,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党委书记刘振天教授,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院长别敦荣教授,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教育理论与历史研究所所长赵婷婷教授、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鲍威教授等参加了此次沙龙。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邬大光教授担任主持。与会专家就数智时代与高等教育观念变革、高等教育普及化与高等教育理论重构、中国高等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相关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邬教授首先谈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变革压力。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重新启蒙,以适应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知识传递模式正在被颠覆。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对学校办学提出的新要求。如果说人类的战争经过了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机械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等阶段,那么当前大学课堂所传授的知识很多还停留在机械化时代。这种知识体系的滞后性,不仅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难以应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挑战。因此,高等教育研究需要重新启蒙,重新认识学科、专业、学生和老师等要素。邬教授说,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著的《第三次浪潮》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畅想,两年后,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把未来学研究推向高潮。他们在几十年前就预测了今日的科技发展,那么,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研究能否像《大趋势》和《第三次浪潮》那样预测我们高等教育的未来?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长期以来是一个以理论见长的学术机构,今天,研究院应基于科技革命背景,开展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研究,这既是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师生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全国所有高等教育研究者的责任与使命。

邬教授还谈到时代感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把握和概括这个时代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他提出了多个可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因素,包括普及化、智能化、人工智能、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科技创新等。他认为,我们需要精准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形态,以确定哪个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最大,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讨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他还指出,一旦我们找准了这个时代感的切入点,就找到了今天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

林建华教授首先肯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高等教育研究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相关研究应聚焦于我国大学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但是在研究现实问题之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基本观念问题。由于许多基本观念尚未理清,因此改革思路不明,导致高等教育实践中出现许多模棱两可的事情。特别是在各种观念交织碰撞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和底层逻辑。林教授说,社会变革一定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大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我们面临社会变革时,我们需要回答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教育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等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实践中不迷失方向。当前,我们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因此,北京大学成立未来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就是要研究未来的这些变化,以便教育能够更好地应对,做好准备。

张炜教授指出,“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理论重构”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在这个话题之下,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他从三大方面提出了十大问题。第一个方面是社会变革的特征及其对高等教育理论重构的影响,包括技术与社会变革究竟是什么关系、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以及社会变革价值体系与学术价值体系之间的张力等问题。尤其是价值张力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那么,在当今的社会变革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这一问题。第二个方面是高等教育理论重构,包括高等教育理论的基础结构和体系是什么、高等教育学自身的理论到底有哪些、中国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逻辑是什么等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知道如何着手进行理论重构。第三个方面是高等教育理论深化,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这样的一门学科应如何凝练和深化理论?在高等教育学中,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是一个重要理论,社会变革属于外部关系这个范畴,那么对于内部关系理论,应该如何走向成熟?同时,还需要思考学科间应如何学习与借鉴。应该思考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到底是什么关系?还需要思考一些新生的二级学科如研究生教育学,它与高等教育学又是什么关系?这些学科关系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高等教育学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

朱崇实教授首先回顾了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建院四十六周年的办学历史,并认为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缩影。他指出,高等教育理论重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理论怎么联系实际,再从实际上升为理论,这两方面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朱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研究应关注学校办学的日常小事,因为这些小事都蕴含着大道理,比如校园内学生是否应该骑电动车这一问题,就蕴含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理;再比如“厕所清洁度”,也蕴含着校园文化、文明建设、教育评价等大问题。大学作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更应从关注这些关键小事做起。朱教授以大班教学为例,认为班级规模过大会导致教师无法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他认为,当前教育研究中缺乏对这些实际问题的深入系统研究和有效解决方案,因此,高等教育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应该更多地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他呼吁学者们要敢于发声,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结合本次沙龙主题,朱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对当今社会的冲击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技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因此要相信人类有办法更好地控制它、使用它,这其中的关键是价值判断,是人自身的问题,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应研究中国大学怎样才能更好培养人,使他们能够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建设这个社会、甚至是改造这个社会。

别敦荣教授就当前高等教育学的发展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高等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书斋学问和学院派的研究,也不能忽视实践派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学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和书斋学问层面,就无法有效地服务实践,也无法从实践中获取生动且富有价值的素材。他从他近期关注的两个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出发,谈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首先是数字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下高等教育发展及其研究。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正面临一种新的形态和生态。为此,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团队,专注于探索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变化和挑战。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基本原理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他以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结合为例,详细阐述了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他将高等教育技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从最初的无技术时期,到粉笔加黑板时期,再到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期,直至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时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技术与前几种技术都不同,它是一种融入性的技术,不再仅仅是一个辅助性的外部力量,它有可能深度融合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其次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及其研究。别教授表示,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模式与其他国家不同,具有独特性。他和他的团队对中国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他认为,当今的高等教育研究,除非专注于教育史,否则都需要具备普及化的基本概念和意识,无论是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都在普及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

鲍威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在北京大学和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工作的经历,并以此为切入点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不同阶段回应了不同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大,高等教育研究回应了中国的现实并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如厉以宁先生领导的团队完成了教育财政投入4%的研究。她认为,目前的高等教育研究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内部兴趣驱动的学术研究方式,另一种是政府需求驱动的研究方式。她指出,每种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和缺陷,但都忽略了中观层面,即院校内部的活动和现实教学问题。因此,她呼吁高等教育研究者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注意这个问题。此外,鲍教授还谈到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关系。她强调,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不是对立的,实证研究是理论研究的工具,无论是定量研究、质性研究还是历史研究,都是为了发展理论。因此,她希望青年学者能够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用实证的方式去观察现实,将现实问题背后的机理上升到理论,然后再用实践去检验理论。最后,鲍教授谈到了当前社会改革多动症的问题,并认同林建华教授的观点,即高等教育既要保持现实的关怀,更需要保持定力,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

赵婷婷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当前高等教育理论面临的挑战与重构的必要性。她指出,许多现有的高等教育理论,如学术自由、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以及经典的大学理念等,主要是在工业化时代建立起来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这些理论在某些方面已显得模糊和滞后,需要重新审视和认识。赵教授提到,二战后政府对大学的控制和影响日益加强,这引发了关于如何在政府控制加强的趋势下重新认识学术自由的问题。她引用了张炜教授的观点,即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存在张力,并提出如何在保持教育的初心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她认为,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研究都尚未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对这些问题给出清晰明确的解释。二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在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进行改革,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问责制、学生中心等理念的形成,都与政府职能这一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在新的政府职能定位之下思考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也是西方高等教育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赵教授指出,与西方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其独特性,因此中国应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她认为,这种自主性不仅体现在中国的自主性上,也体现在高等教育学科本身的自主性上。与经济学、社会学等成熟学科不同,高等教育学学科仍在发展过程中,因此从全球范围来看,它都面临着自主性的问题。

刘振天教授指出,通过沙龙上的交流和讨论,可以看出大学校长们对教育学院和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有所期待。他指出,在教育领域内部,尽管有时高等教育研究会受到温柔的批评,但这些批评实际上反映了大学领导和管理者对高等教育学的重视和期待。在谈到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时,刘教授强调了自主、知识和体系三者的紧密关系。他认为,自主性是学科建设的前提,知识是核心,体系是目的。一个成熟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目的和完整的体系。他特别提到,不同的学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也会有所不同。对于教育学这样的应用学科来说,可能需要一个相对宽松或宽泛的自主知识体系,以更好地体现其独立性和实用性。在谈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时,刘教授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他认为,理论要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但前提是理论自身必须过硬、有深度。他对当前教育学研究中理论不足的现象表示担忧,并呼吁学者们应更多关注并发展自己的理论,以更好地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刘教授表示,过去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在自主性、知识性和体系性方面存在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于围绕行动目的和框架去发展理论体系,而忽视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性,因此,未来学者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他也希望高等教育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高教学会的王者鹤副主编从期刊的角度,也提出了自己对这次沙龙的看法。他认为本次沙龙主题选题很好,具有时代感和重要意义,《中国高教研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会刊,一直致力于推进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无论是高等教育理论重构,还是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都是当前期刊关注的热点问题,希望学者们能持续深入推进这一研究。

会议最后,邬大光教授表达了对高等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或重构的认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邬教授指出,在当今时代,中国大学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微专业”“虚拟实验室”等,这些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它们有可能像“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一样,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概念,甚至成为中国独有的高等教育理论概念。他认为,我们需要敏感地捕捉这些在实践中悄然产生的概念,尽可能将这些在实践中产生的概念进一步凝练,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研究,这些才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石。

别敦荣教授对本次沙龙进行总结。他指出,这次学术沙龙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在交流中又体现了历史与时代的交汇。林建华教授、张炜教授和朱崇实教授都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上提出了问题并阐发了观点,这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启发。虽然学术沙龙无法做到高度聚焦和系统深化,但其中的思想火花更能启发大家思考,并进一步深化问题。最后,别教授对林建华教授、张炜教授、朱崇实教授以及王者鹤副主编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们的参与和思想贡献为这次学术沙龙增添了重要价值。

(图片:曹呗宁 文字:杨德睿、曹呗宁)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高清免费完整版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伊甸圆二二二三三三区18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